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及防治
鸡传染性法氏囊病(IBD)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(IBDV)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1957年本病首次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中,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,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,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。本病主要侵害幼鸡和青年鸡,发病急,病程短,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,可导致免疫抑制,并可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,诱发多种疫病,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1.流行病学特点
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感染各品种的鸡,主要发生于2-15周龄,特别是3-6周龄,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。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,被污染的笼舍、用具、饲料、饮水及垫料等,可通过接触传播。本病发生突然,传播快,当发现鸡被感染后,在短时间内鸡群所有鸡都可被感染;常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,5-7d达到高峰,以后很快停息,流行期在10d左右,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。死亡率差异很大,严重发病鸡群死亡率可达60%以上,一般为15%-20%。IBD超强毒株(vvIBDV)感染,死亡率高达70%。本病常与新城疫、鸡支原体病、大肠杆菌病混感,死亡率增高。
2.临诊症状
本病的潜伏期2-3d。初期,鸡群突然发病,表现精神沉郁,食欲减少,羽毛松乱,有些鸡自啄肛门。随即出现垂头、嗜睡,翅膀下垂,挤堆,排白色米汤样或水样稀便,肛门周围的羽毛污染粪便,病后72h,体温达43℃-43.5℃,感染后第3天发生死亡,5-7d达死亡高峰;病愈鸡消瘦,呈佝偻病样,生长缓慢,饲料利用率低,生产能力下降。有的病鸡感染IBD变异株后,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,处于隐性感染状态。
3.剖检变化
病鸡的股部、胸部和翼部的外肌束膜出血。法氏囊内黏液增多,法氏囊浆膜水肿,呈淡黄色,有点状或弥漫性出血,其体积和重量增大,比正常重2倍左右,严重的呈紫葡萄状,感染5-6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,切开见粘膜皱褶浑浊不清,有黄白色分泌物或栓塞物。肝肿大,有坏死灶;心肌、胃肠粘膜出血;肾肿胀,苍白;脾肿大,褪色;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。
4.综合防治
由于鸡法氏囊病病毒抵抗力极强,能在鸡舍中长期存在,很难彻底净化,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,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。
(1)采取严格有效的卫生消毒措施。对鸡舍、环境、笼具、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、冲洗和消毒,每周至少3-4次;特别要对种蛋、孵化器、孵化室和育雏室要严格消毒,以防IBDV早期感染雏鸡;消毒时用含碘制剂、过氧乙酸、福尔马林等药物采取喷雾、熏蒸等方法,消毒药应轮换使用,效果更佳。
(2)做好种鸡和雏鸡的预防接种工作。种鸡群在18-20周龄和40-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乳剂灭活苗后,可产生高抗体水平并传递给子代,使雏鸡获得较整齐和较高母源抗体,在2-3周龄内得到良好的保护,防止雏鸡早期遭受感染。雏鸡免疫接种,应先检测雏鸡母源抗体水平,根据当地本病的流行特点、污染程度、鸡场卫生状况和母源抗体消长情况,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,选择合适的疫苗和首免日龄,适时进行免疫接种。一般情况下,抗体水平偏低或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宜选用弱毒疫苗,二免时用中等毒力疫苗,有母源抗体的幼鸡可选用中等毒力疫苗;对鸡法氏囊病病毒污染程度严重的鸡场,可以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活疫苗免疫,它们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强,免疫效果较好。
(3)强化养殖管理,提高鸡体抵抗力。重视生物安全管理,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,杜绝不同日龄的鸡混养,整个育雏期应严格隔离管理,降低发病风险。要饲喂优质、全价、新鲜饲料,有合理的养殖密度,鸡舍温度、湿度和光照要适宜,通风良好,平时应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对鸡群造成不利影响。
(4)早发现,早诊治。要经常观察鸡群,发现病鸡立即隔离并尽早确诊,对鸡舍、鸡群、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,对病死鸡做焚毁、深埋等无害化处理。对已发病确诊为法氏囊病病鸡,可用克囊灵、速效管囊散、解毒抗炎灵和特效护囊清等药物进行治疗,用口服补液盐饮水,缓解机体脱水;使用抗菌药物、免疫增强药物,控制鸡群的继发感染。同时对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,早期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液治疗,1-1.5mL/只,也可用高免血清,0.5~1mL/只,肌内注射。对已发病注射高免卵黄液的鸡群,1周后再用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免疫。配合治疗可用病毒灵加强力霉素拌料,或用病毒灵加板蓝根冲剂拌料饲喂,效果会更好。
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禽病网在线顾问。
免责声名:本站(禽病网)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的分享、摘录,如果文章、图片、视频等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本站管理员,我们会时间处理。
* 扫描二维码,关注查蛋价 *